▲2016西泠秋拍
清·翡翠雕睢陽五老圖筆筒
高:18.2cm 口徑:18.3cm
此筆筒選用緬甸老坑翡翠,種頭上乘,色澤清雅,乃一流材質。體量較大,不惜耗材,將其雕琢成竹雕筆筒的制式。圓筒形,平口,直腹,平底,下承如意足。外表浮雕,松石樓閣互相輝映,山崖巖石盤踞四周,山石間流水淙淙,松干曲折盤繞,局部呈紫羅蘭色。五名長者隱于其中,舒眉展目,怡然自得。整圖雕琢層次分明,琢刻堅實有力,線條流暢繁復而不雜亂,構圖繁密,意境典雅古樸。其通景圖案的設計布局、刀法之刻畫均融以畫意,選材經典,制作謹嚴,氣韻恢弘,簡潔而大氣,又不落俗套,置書房之中,既有翠玉之富麗高貴,又增添文雅之樂趣,為翡翠類傳世中難得一見的珍品。
翡翠產自緬甸,有別于和田玉,屬硬玉系,在清代被稱為云玉或滇玉。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歷來說法不一,著名地質學者張鴻釗認為,西漢時期便有翡翠玉作。他引用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錄》卷二的一段記錄:“余家有一玉罌,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為碧玉。在潁州時,嘗以示僚屬。坐有兵馬鈐轄鄧保吉者,真宗朝老內臣也,識之,曰:此寶器也,謂之翡翠。云禁中寶物皆藏宜圣庫,庫中有翡翠盞一只,所以識也?!焙髶甲C,認為文獻中所言翡翠,都是同名異物。目前尚未出土有漢代至宋代翡翠器物之實證?!缎煜伎陀斡洝吩涊d云南永昌友人贈與他翡翠兩塊,名為“翠生石”。騰沖崇禎年間墓出土翡翠鐲子、翎子,是目前為止見到的最早的實物。文獻和考古資料都指向至遲明晚期,翡翠開始在云南地區使用。
翡翠開始流行始于乾隆嘉慶時代。故宮博物院舊藏清代翡翠數百件,雍正時期極少,多數為乾嘉時期制作,還有相當多為清末同光時代器。紀曉嵐(1724~1805)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時尚無定灘也,記余幼時,人參、珊瑚、青金石,價皆不貴,今則日……云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干黃,強名以玉耳,今則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豆P記》一書著于乾隆五十四年,文中明說早期翡翠身價不高,不為世人所重視,現在昂貴。這和宮廷中乾隆晚期開始盛行的收藏狀況相吻合。自此以后,凡翡翠大料,皆價格不菲,也由此可知這件清代翡翠筆筒珍罕程度。
筆筒雕刻的《睢陽五老會詩》是宋代的五位高士。明代張岱《夜航記》記載:“宋馮平與杜衍、王煥章、畢世長、朱貫,咸以耆德掛冠,優游桑梓間。暇日宴集,賦讀云:‘醉游春圃煙霞暖,吟聽秋潭水石寒?!瘯r人謂之睢陽五老”。據《歸德府志》所述: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陰人,少苦志篤學,擢進士甲科,歷官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甫七十,上表注還印授,乃以太子少師致仕,進太子太師,知制誥王洙謁告歸應天府,有詔撫問,封祁國公。既退,寓南京凡十年,卒后贈司徒兼侍中,謚正獻。同時和杜衍一起在睢陽寓居的還有王渙,太原人,官禮部侍郎;畢世長,云中人,官衛尉司農卿;馮平,始平人,官駕部郎中;朱貫,沛國人,官兵部郎中。五人退隱后,在睢陽寓居時結社組織“五老會”,賦詩論文,不參時事。他們德高望重,德、才、壽兼備,備受敬重,為弘揚其美德和長壽之福,睢陽的宋代畫家以之為原型,創作了《睢陽五老圖》流傳至今。此件筆筒是這一題材的再現,也是后世文人精神理想的追求和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