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年 2010年7月于杭州(錄自《趙延年作品魯迅
我大約在十四、五歲時,讀過一次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
當時年少,無知。讀后,我僅記得魯迅先生寫的是一個發“狂”的人,他眼睛里看到的“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 ……狂人為甚么會狂?狂人又怎么樣狂?不懂。也沒有去想。
隨著年齡的增加,閱歷豐富起來。再讀魯迅先生的作品,越來越感到真是深刻之極。但,也沒有對《狂人日記》作更進一層次的研讀。因此思維中還只是保留了一個“狂”的身形。
從1974年起,我為在文革中被關“牛棚”時立下的決心刻《阿Q正傳》著手構圖,到1978年正式動刀。期間,由此陸續涉及創作了魯迅先生其它一些文學作品的插圖。到了八十年代,隨著創作魯迅先生文學作品插圖的逐漸增多,和對其作品所揭示的人性的認識不斷加深,我感到要為魯迅先生的名著《狂人日記》創作插圖的欲望不斷在增強,增強。
我拿著《狂人日記》再三閱讀,才認識到“狂人”不僅不“狂”,而且是最最是非分明的真正的人。
他是那樣“率真”、“明理”、“勇敢”。
他慷慨伸出手臂,大聲地喊出自己心中被壓制得最深最痛的呼喚——“救救孩子!”
為用畫筆把這種感受用形象表現出來,我經歷了相當長的推敲過程。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主要描述人物的內心活動,文章不長,畫幅也就不宜多。
怎樣才能將構思與構圖在有限的畫幅上通過形象真切表現出狂人受到的壓抑和他的反抗?是我最先遇到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我畫了大量的草圖,排列起來反復斟酌,揣摩魯迅先生的原著思想和我構圖畫面之間的關系。
最終,我選擇運用清雋、明理、勇敢、自信的形象和氣質來塑造狂人。刻作時以平刀為主,造型表現上強調塊面結合,畫面處理方面則通過大面積的黑白對比來營造強烈的動勢基調。我所反映的,是狂人內心深處那澎湃不已的思緒,是他那伴隨著絕望的希望。
在此謹舉幾幅畫面為例:
—— 插圖之二“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門外的白色是月光,門兩邊的窗欞構成了如同“枷”的形狀,這是禁錮狂人的“枷”,但它遮不住窗外自由的月光。畫面兩邊的黑色映襯出中間的白——月光顯得更為皎潔,也使得在月光中剪影似的狂人,瘦弱然而氣質清高,表現出被視為叛逆、癲狂的狂人,實際上卻有著月光一般透亮、純美的內心。
——插圖之七“晚上總是睡不著,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
睡不著就睜著雙眼。整個畫面因此處理成狂人面部的上半部,集中突出一雙眼睛:眼神中刻劃的是一種似朦朧非朦朧的神色,在研究與懷疑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和困惑;在黑白對比下,呆滯而又清澈的眼睛,體現出他思考得既深且廣。狂人頭上邊緣粗糙近似對等的大塊白黑,象征著狂人復雜的思想漩渦,使空靈的畫面愈顯出思維的深沈和苦惱。
——插圖之卅五 “我曉得它的沉重是假的,便掙扎出來”。
掙扎是使用全身力量苦苦對抗的過程。木頭構成的山字形堆積體占據了大量畫面,加上凝厚的天空烏云以及人身上的黑白相間,形成了一個橫與豎對比強烈的動感畫面。狂人不屈的身形刺破了山字形、烏云、天空的封鎖,“掙扎出來”站在壓迫的峰頂,既用來加強狂人抗爭動態,也表達了他堅決斗爭到底的決心。在構圖的處理上較好地反映了主題思想,運用大塊黑、白、灰色的明快對比,表達了力量而且充滿動感。
——插圖之卅八“救救孩子……”
在畫面整版的黑色上方,從上往下豎一個倒三角形,既表達了一種迫切的不安定,使危機感油然而生,又象是在黑暗中出現的裂口,讓人看到了一線希望。狂人張開的雙臂加上長衫的飄動,充分展示出他不顧一切地沖出去,使他在呼喊中躍動欲起。頭上的白三角形、腳下的白塊和整版的黑塊,強烈對比襯托著狂人小小的身形,在灰白黑、動靜、大小的沖突中構建了激烈又協調的畫面,表達了壓迫的現狀,更表達了吶喊和希望。
我為《狂人日記》創作了三十八幅木刻插圖。在為這篇文字作畫過程中,切實感受到魯迅先生對人性、對封建社會最深刻的剖析、揭露、批判。而它的豐富內涵只有在仔細閱讀、認真思考以后,才會一步步深入理解領悟魯迅先生的原著精神。
這些就是我在創作《狂人日記》卅八圖過程中獲得的心得與體會。